西配要闻 | “第五届首都戏曲研究中青年学者读书会”举办

发布者:99905银河官方网站发布时间:2021-04-12浏览次数:12


2021410日,“第五届首都戏曲研究中青年学者读书会”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此次会议由99905银河官方网站主办,来自北京多所高校、研究机构的30余位中青年学者参加了会议。


  

此次会议的主题是“近现代文化生态与戏曲发展”,与会学者提交相关论文,以论文总结发言与评议的形式进行交流与研讨。开幕式由中国传媒大学王永恩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谷曙光教授、北京大学陈均教授、中国戏曲学院吴新苗教授分别致开场词,他们指出,读书会已经成为了北京中青年戏曲研究学者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未来的发展值得期待。



陈建平(中国戏曲学院)《近现代岭南文化与邕剧排场戏的演出》介绍了邕剧排场戏镶嵌于正本戏及作为开场例戏时的演出概况。

陈均(北京大学)《民国初年的北方昆弋曲谱及其制作者》考察了19171923年间京郊的昆弋班社入京演剧掀起的昆曲热潮中印制的昆弋曲谱,探讨昆弋在当时社会公众中的形象及它所承载的社会情绪与表达的观念。

张净秋(首都医科大学)《故宫博物院早期清宫戏曲整理与研究刍议》重点介绍了19251949年故宫博物院对清宫戏曲文物、档案的整理、编目及对清宫戏曲的刊布、研究与戏台修缮,并展示了戏曲文物南迁、西迁与赴台的数目。

孟梅(中国传媒大学)《视角·时代和女性书写——对近代女作家刘清韵戏曲的性别批评》概述了近代女性知识分子刘清韵的创作环境以及在“男性注视”下的女性书写进程。

吴新苗(中国戏曲学院)《“五四”前<晨报>上的戏曲评论与争鸣》将《晨报》“剧评”专栏上的“严肃”剧评做分类,肯定专栏作为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旧剧论争”在《新青年》之外的第二战场的重要价值。

任婷婷(中国戏曲学院)《民国京剧批评中的批评精神》论证了“京剧批评”作为京剧文论的反思意识和剧评的专业术语的合法性。

李志远(中国艺术研究院)《王国维的学术道路与戏曲研究》将王国维的学术道路背景置于当时的社会文化生态中予以考察。

刘梓秋(中国人民大学)《民国报刊戏曲批评讨论与“剧评”概念的演变》阐发了民国报刊戏曲批评讨论中批评家对“剧评”的认识的三个阶段。

谷曙光(中国人民大学)《苦学、革新与红专——关于梅兰芳逝世后的首次大型纪念展》通过梳理文献资料并概述抄撮余从展览初稿,介绍了1962年梅兰芳逝世后的首次大型纪念展展况。

丁明拥(中国艺术研究院)《“前海学派”学术源流考》从历史语境、理论资源、学术方法三个方面考证“前海学派”的学术源流。

江棘(中国人民大学)《田汉“新国剧运动”命名新探》论证了田汉的“新国剧运动”思考的来源实为日本小山内薰的“新国剧运动”。

刘汭屿(中国传媒大学)《欧阳予倩<宝蟾送酒>研究》整理了欧阳予倩编演红楼戏的情况以及《宝蟾送酒》的编演概况及演出宣传。

康海玲(中国艺术研究院)《脱贫攻坚题材戏曲:戏曲现代戏创作的独特景观》分析了脱贫攻坚题材戏曲的特点。

杨秋红(中国传媒大学)《徐渭<南词叙录>版本及整理问题》根据“文物属性”和“校勘精审”两个标准,比对了壶隐居本和士礼居本,认为后者是更重要的版本。

王瑜瑜(中国艺术研究院)《一往情深,卒归于“正”——试论<临川梦><牡丹亭>的再现与批评》指出《临川梦》以梦幻笔法、时空交错、虚实相间的艺术手法和高超的语言技巧创作了《临川梦》,从而实现对汤显祖剧作的再现与批评。

王永恩(中国传媒大学)《科班之精神,学校之方法——论中华戏校对京剧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办学宗旨与体制、领导者与师资、教学方式为考察角度,探索中华戏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李小红(中国戏曲学院)《灾民受福德音孔昭——梅兰芳1934年开封义演事迹钩沉》发掘、梳理了梅兰芳1934年前往河南赈灾义演的史料并肯定其价值。

中国艺术研究院谢雍君教授与中央戏剧学院蔡美云教授主持下午场会议并作为论文评议人参与会议。

在论文的讲解与评议结束后,与会者就文章的选题、意义及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论文的修改及拓展研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最后,中国传媒大学的王永恩教授做了总结性发言。此次读书会讨论氛围热烈,畅所欲言,大家均表示收获颇丰。“首都戏曲研究中青年学者读书会”已顺利举办五届,这对于加强中青年学者的交流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其近年来取得的最新学术成果。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