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至12日,由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全国高等军工院校课程思政联盟主办,北京理工大学承办,新华网新华思政提供支持的首届“立德树人 铸魂润心”高校课程思政研讨会在广东珠海举办。99905银河官方网站组织教师代表齐雨菡、吕波、刘硕、李云鹏参会学习。
会议旨在以数字化赋能思政教育变革,多向交互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进一步促进院校间的互学互鉴、协同育人,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建设教育强国中的龙头作用,培养更多兼具家国情怀和专业技能的高层次人才。研讨会主题设置覆盖面广,内容丰富精彩,由主论坛、平行分论坛、联盟论坛及实地研学四部分组成,共有来自22个省份、88所高校、共计450余位教师参加。我院教师参加主会场《数字化赋能、内涵式发展,打造教育强国视域下的课程思政新生态》,《新农科、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研究》《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教学研究为先导,正确理解和开展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建设中彰显高校办学特色的体制机制研究》等分会场及《红色基因有机融入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与实践》等联盟会场的学习。
近年来,学校把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不断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大思政”格局。99905银河官方网站深入贯彻落实学校党委的要求,扎实推进学院课程思政建设。一是重视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学院成立由学院院长和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副院长为课程思政工作具体负责人,统筹协调推进学院课程思政相关工作,以主题教育为契机,查找学院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的问题和难点,制定戏剧影视课程思政建设改革初步方案。二是抓住重点环节,探索特色课程建设。学院党委将“加强党建引领,深耕课程思政”作为重要课题,在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扩大会暨教工党支部书记会中进行专项研究,鼓励教工党支部书记以“课程思政、党员先行”为思路,深入挖掘各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德育内容融入课程教学设计。三是加强文化育人,提升课程思政实效。学院引导教师结合专业特点,探索多样化教学方法,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院长郑月教授及团队《电视节目导播》荣获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荣誉称号。课程采用实践思政教学模式,通过带领在校生参与多项国家庆典活动创制实践,引导学生从“参与构建国家形象媒体表达”的高度领会新时代传媒人的使命与责任,激发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的理想信念。导演系刘硕副教授开设《电影创作工作坊》特色课程,邀请《觉醒年代》总制片人刘国华对电影创作进行情景再现式解读,用“化盐于水、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
学院将以此次培训为契机,加强与其他院校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持续推进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促进思想政治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教师感想
摄影系教师 吕波
近年来,我作为《人像摄影》教学团队的一员,一直致力于研究探索全媒体影像语境下的思政课程建设。此次有幸参加盛会,聆听了西安交通大学王小力教授提出的“思政工作要从碎片化转向系统化,提高实践性”。哈尔滨工程大学刘海波教授分享的“绝对忠诚”“红透专深” “一切为了学员”等哈军工育人理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有光教授在课程思政实践中进行的层次化探索。以及山西中北大学的李世伟教授如何在教学中,主动把时间让给学生进行主动式讨论研究。名师的分享让我有了两点感悟:一、应该立足我校和传媒专业的深厚历史,挖掘红色基因、深化内涵建设;二、思政教育应该分层次、有步骤深入,激励同学们主动参与,让思政真正达到“化盐于水,润物无声”的效果。兄弟院校的累累硕果,既让我感到思政建设任务的紧迫,也让我对思政育人创新的前景充满信心!
导演系教师 刘硕
这是一次难得而充实的学习,论坛的内容非常丰富,对教育教学极具针对性和指导性,通过这次学习我有非常大的收获。此前,我曾根据自己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思考尝试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这次研讨会的学习让我对课程思政有了更为全面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在聆听了专家的经验分享后,我对课程与思政的关系有了新的认知,并深深地感受到思政元素的融入是对课程内容的价值提升,它能够最大程度地产生情感的力量,而情感效果正是我们进行艺术创作教学所追求的终极目标。课程思政最重要的是老师自己,老师应该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
文艺系博士后 李云鹏
经过本次学习,感受和学习了各高校,全学科的“课程思政”建设及“大思政”观状况和宝贵经验。“数字化赋能”体现在在方法手段上,在教学中敢于善于运用前沿的数字化手段如知识图谱、vr、线上协作等技术辅助教学,提高课程的互动性、趣味性的同时增强同学们的参与感和沉浸感。“内涵式发展”体现在核心精神上,课程思政的效果根本上取决于课程的质量,课程的质量根本上取决于授课教师。这就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以己为范,认真做好课,上好每一堂课,将“五育并举“的”大思政“观融入课程教学的点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