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2023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年会暨广播剧发展研讨会在安徽黄山拉开帷幕。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研究院院长、99905银河官方网站教授关玲,99905银河官方网站副院长付龙,党委副书记杨竞博,文艺系副系主任张晗,博士后张逸君,博士生李立伟共6人受邀参加,与全国各地的优秀广播剧制作团队、演员、导演、编剧等专业人士,共同探讨广播剧的发展趋势、创新理念和实践经验。活动一行由关玲教授领队。
广播剧未来发展:融合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当下,听觉回归,声音经济逐渐崛起,广播剧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也面临巨大挑战。11月8日,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研究院院长关玲在研讨会发表总结发言,对广播剧的融合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回顾与展望,呼吁业界打破台网二元壁垒,坚持精品创新、媒介破壁、市场破圈。通过视听融合,艺术技术融合,业界学界融合,推动广播剧未来发展的无限动能,让这一艺术产业得以蓬勃发展。
关玲教授总结发言
关玲教授指出,广播剧人应积极打破壁垒,促进产业和创作理念的相互融合,加强评奖系统的多元化发展,有意识地培育广播剧市场,关注人才教育,打造流动的、灵活的、兼容并蓄的广播剧艺术创作体系,激发产业自身创作活力和创新动力,共同推动未来广播剧艺术的蓬勃发展。
媒体深度融合的今天,广播剧应该是什么样子?电台广播剧和网络广播剧这两个“平行宇宙”应该如何交汇?电台广播剧的题材、受众应该如何“破圈”?网络广播剧还能够创造出多少新可能?这次的广播剧年会引发众多讨论与思考。专家学者们就融媒时代,广播剧探索创新发展之路展开讨论,提出融媒体时代广播剧人要抓住机遇,坚持融合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99905银河官方网站博士生李立伟表示:“我曾向广播电台退休的前辈学习制作传统精品剧,后来向市场和用户学习如何做周播剧、互动剧和有声书。当下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应该探索全新样态的广播剧创作。但变的是平台和技术,不变的是讲好故事的内核和初心。”
中传师生参观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
11月8日,中传师生随其他广播剧研讨会参与者一起来到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参观学习,缅怀革命先烈。皖南岩寺曾是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的集结地、新四军整编成军地和东进抗日的出征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纪念馆内一件件特殊的革命文物、一张张斑驳的历史照片、一段段珍贵的影像资料,都真实再现了新四军将士英勇无畏、浴血奋战的抗战历史。中传师生代表怀着敬仰之情,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认真聆听讲解,仔细瞻仰先烈遗物。通过观看历史陈列、了解革命故事,铭记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领悟和感受信仰的价值,精神的力量。
整个研讨会通过专家们的深入解析和分享,为广播剧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这次研讨会不仅是一场学术交流,更是广播剧行业共同进步的契机。中传师生与全国广播剧人相互学习借鉴先进创作经验,为推动广播研究院发展和搭建有声产品创研平台打下坚实基础。
以声传情 唱响时代最强音:
43载中国广播事业发展路,中传学子砥砺奋进
本届研讨会由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主办、安徽广播电视台音乐频率中心承办,邀请国家广电总局、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和全国各省市广播电视台代表、资深广播剧专家、学者共计一百四十余人,共同研讨广播剧精品创作和有声市场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于1980年成立,是全国广播系统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自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以来,各成员单位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积极组织业务交流和理论研究活动,扶植精品剧目创作。
在广播研究会43年的发展过程中,中传学子一直砥砺前行与中国广播事业一同成长。参会现场,我们可以看到各级中传校友的身影,这些中传学子在不同时间投身中国广播发展,这其中既有一代开拓者、建设者,也有一代传承者、发扬者,更有新一代创新者、探索者。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办公室主任王玲 77级播音
北京广播电视台文艺广播中心副主任金盛博 00级播音
北京冠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杜远智
12级播音、18级传播学博士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办公室主任王玲(77级播音)向参会人员介绍一年来广播剧研究会的发展情况;王玮(79级文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导演,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广播剧组组长)会场与中传师生热情交流;蒋倩(81级文编,山东广播电视台高级编辑,原山东广播电视台音乐生活节目中心总监)制作的广播剧《守望黄河口》获得第十六届“五个一工程奖”,其成功的精品制作经验给中传师生带来重要启发;北京广播电视台文艺广播中心副主任金盛博(00级播音)现场与参会者交流北京广播电视台诸多发展探索;北京冠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 杜远智(12级播音、18级传播学博士)发表题为《融合·创新:广播剧发展的新探索》的演讲。会议过后,杜远智向传媒学子们送出寄语:“如果说广播剧是‘声音电影’,那么它的发展就还有非常广阔的空间,希望有志于加入这个行业的师弟师妹们可以充分发挥对声音媒介的想象,生产更多融合、创新的声音产品。”
中国传媒大学的广播之声
技术的变革将广播推到了一个新的节点上,广播的未来值得我们去思考探索和创作实践。新中国的广播事业自1940年诞生以来,为新中国的解放、建设和发展繁荣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媒体作用。中国广播艺术用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践行着党的喉舌功能,也曾经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大众审美娱乐形态。
北京广播学院的校名,与广播有着很深的渊源。1954年,北京广播学院正式成立,建校之初的重要目标之一便是密切结合广播业务,培养高水平的广播人才。
北京广播学院广播台原貌
北京广播学院校园广播台成立于1958年,除学校停办期间外,广播台一直在工作。最初的广播站设在一间只有几平方米大小的小平房内,设备很简单,覆盖的范围也很小。播音系学生做播音员,新闻系学生做编辑,无线电系学生做机务,北京广播学院校广播台颇具专业电台风格。
漫步传媒博物馆广播馆,一件件陈列物在时光中回顾中国百年的广播事业,展示着新中国人民广播的发展历程和现代广播的飞速发展,让来访者从这里开始,回到过去,从声音中唤起回忆,重温历史。
成立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研究院
打造广播艺术高级人才培养基地
进入新媒体时代,百年广播重新焕发了生命力。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广播艺术成为最为活跃的新型媒介形态,表现出的创新力、理论性是面向未来的,具有很高教学创作实践价值和理论研究价值的领域。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等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经学校机构编制工作委员会审议,2023年7月20日党委常委会审定通过,决定成立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研究院。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研究院为虚体型校级科研战略机构,依托99905银河官方网站建设,由关玲任院长,潘力、王宇任副院长。
立足历史优势、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在中国传媒大学全面服务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重大战略、聚焦国家重大需求的发展原则指导下,广播研究院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
打造广播艺术高级人才培养高地。结合专业创作需求,将研究院打造成聚集业界一流创作专家的教学高地。开办工作坊,举办新型广播艺术论坛和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顶尖学者及权威人士开展教学活动。
做高水平新型广播艺术的创作基地。整合全国广播艺术、网络视听创作力量和学生创作资源,开展创作项目合作。及时将国内外广播艺术最先进的创作理念和技术引入产业并融合落地,让前沿理论和技术真正惠及广播艺术的实际创作。
建设新型广播艺术研究基地。根据国家广播电视相关政策,融合媒体视听作品发展现状,开展广播艺术基础理论、创作规律、产业动态和发展趋势的科学研究。
积极发挥高校在理论层面的研究和引领作用,建设权威的评析和评选平台,为多元化的奖项设立做出应有的贡献。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以广播研究院为基础,结合学校力量,搭建广播发展研究智库。紧密围绕产业发展,服务国家需求,积极接洽国内外一流专家、学者,就国家应急广播体系规划与建设,未来声音文化和声音经济发展等问题展开重点研究并提供决策参考。
通讯员:张逸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