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配讲堂|2023秋季学期摄影系举办四场专家学术讲座

发布者:99905银河官方网站发布时间:2024-03-20浏览次数:10






2023年秋季学期,作为“戏剧影视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后期扶持计划”系列活动的一部分,摄影系邀请业界专家开展了四场学术讲座,以配合学院的学科建设,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

1112日,《中国摄影》杂志编辑钟华连主讲《触摸摄影书:阅读、编辑、制作》;

1129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雅博士后杨云鬯主讲《摄影与人类学的相遇:从双重历史到当代实践》;

126日,著名策展和影像批评人海杰主讲《幽灵理论与图像堆叠:AI图像与摄影关系之辨》;

1213日,《中国摄影家》杂志社长兼主编阳丽君主讲《摄影艺术创作的陌生化处理》。

四场讲座均由摄影系教师徐竟涵主持。


钟华连

《触摸摄影书:阅读、编辑、制作》


钟华连

《中国摄影》杂志社编辑、摄影书研究者、摄影师。曾策划“今日摄影出版”“当摄影遇上田野调查”“山水的当代摄影表达”“建其事 筑其影——建筑的摄影叙事”等专题。曾自制《冬生草药铺》《24个快印店》《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姑姑,要聊视频吗?》《毋盼得》等摄影书和Photo Zine


近年来,摄影书制作成为摄影领域的热点话题,丰富了摄影在当代媒介语境中的表达方式。

在本场讲座中,钟华连老师以摄影书为核心,探讨了摄影书从理论到实践的多个重要问题。钟老师首先介绍了摄影书的概念,对摄影书如何从早期的“摄影插图书”转变到现代摄影书的形态进行了阐释,并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摄影书的形成与发展样貌。


第一本摄影插图书

阿特金斯《英国藻类照片:蓝晒印象》内页


之后,钟老师深入讨论了摄影书的编辑范式,分析了如何通过外观、厚度、触感等细节来理解摄影书,探讨了摄影书的多种编排方法,并以《美国影像》、《开放的观看》等摄影书作为案例进行讲解。

随后,钟老师以自己的作品为案例,分享了制作摄影书的实际操作技巧。她阐述了从排版到装订的整个过程,包括开本大小、纸张选择以及装订方式,展示了其中的创意和想法。


同学们在课间翻阅钟老师的自制摄影书


在交流互动环节,同学们积极询问钟老师关于摄影书制作的细节和创作策略。“摄影书制作是一种艺术,需要耐心和创造力的结合”,钟老师鼓励同学们在创作中探索和实验,强调每本摄影书都是艺术家个人风格和思维方式的体现。


讲座合影


杨云鬯

《摄影与人类学的相遇:从双重历史到当代实践》


杨云鬯

1990年生于广东,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雅博士后,兼任伦敦大学学院(UCL)人类学系荣誉研究员,期刊Photography and Culture联合主编。他在2020年获得伦敦大学学院人类学与视觉文化的博士学位,曾求学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中山大学,研究领域包括艺术人类学、视觉人类学、中国现当代视觉文化,目前致力于探索中国摄影史上的“业余主义”及中国当代艺术的“民族志转向”。


摄影不仅是一门艺术,它在当代日益和其他学科紧密结合,形成跨学科的研究和创作视野,提升了摄影的实用效能和理论维度。

本场讲座伊始,杨老师探讨了摄影与人类学之间的关系问题,其中重点讨论了摄影在民族志研究中的角色。杨老师分析了人类学家对摄影的看法,并举例说明了摄影在人类学实践中的策略和作用。


《摄影与人类学的相遇》讲座现场


接着,杨老师引入了人类学家爱德华兹和皮尼的研究。其中爱德华兹探讨了摄影在人类学史中的作用,特别是其在记录文化和社会变化方面的重要性。而皮尼则着重于民族志视角,重点分析了印度摄影如何影响社会生活。这些研究为我们理解摄影在人类学中扮演的角色提供了理论的视角。


皮尼和爱德华兹的摄影人类学著作


在讲座的后半部分,杨老师分享了自己近年的研究工作,总结了摄影作为一种强大工具记录和分析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激发了同学们对摄影与人类学交叉研究的思考。

  在交流互动环节,同学们询问杨老师,人类学摄影是否更侧重于目的而非特定美学或视觉风格?杨老师解释道:“人类学摄影确实拥有其独特的工作标准,不仅是关于如何拍摄,更涉及到构建一种与传统美学不同的视角。”他提到人类学摄影在图像的内容和叙述上投入的重视远超过其审美表现,这种方法凸显了人类学摄影背后的深层含义和文化价值。


在场师生踊跃向杨老师提问


海杰

《幽灵理论与图像堆叠:AI图像与摄影关系之辨》


海杰

从事独立策展和影像批评。青岛电影学院摄影艺术与技术系学科带头人,燕京理工学院客座教授。出版有《照镜子的人》《表态》《屏幕生存:200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摄影切面》《分层与合成:中国当代摄影的两个动作及其实践》《追逐图像的人》等多部摄影著作。在《读书》《新周刊》《南方周末》《中国摄影》《摄影之友》《中国摄影报》等期刊发表文章逾百万字。主持微信公众平台“海杰视界观”,亦是全球华语摄影奖项“1839摄影奖”联合发起人兼学术总监。作为策展人,参与策划了多个重要大型学术展览,受邀担任国内外多个影展的评委及学术委员。


  2023年,AI图像创作成为一个重要的新兴领域,激发了我们对摄影、图像与现实关系的再度思考。

在本场讲座中,海杰老师结合巴尔扎克的“幽灵理论”阐述了AI创作过程中的生成机制。他展示了自己创作的第一幅AI图像“三峡”及一系列作品,探讨了AI图像在传达人类情感方面的复杂性。海杰老师特别提到,AI图像创作中“关键词+”的方法不仅是技术上的应用,也是一种关于文字与图像的艺术表达形式。


《幽灵理论与图像堆叠》讲座现场


随后,海杰老师进一步讨论了AI图像在艺术表达中的多元化现象,包括抒情性、批判性,以及如何基于记忆和想象进行创作。他强调了AI作为新工具的特性,包括AI的生成方式、互动方式以及与传统摄影的区别,海杰老师通过多个案例说明了AI面对不同场景时的处理效果,展示了AI图像创作的逻辑。


海杰老师的AI成像作品


在讲座提问环节,海杰老师回答了同学们关于AI图像的真实性、技术特点和创作方向的疑问。海杰老师总结道:“AI图像创作不仅是技术展现,它是我们探索未知、挑战传统摄影界限的工具。”海杰老师的讲座为同学们提供了对AI图像创作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深入了解,激发了对未来摄影艺术的新思考。


讲座合影


阳丽君

《摄影艺术创作的陌生化处理》


阳丽君

《中国摄影家》杂志社长兼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编审、硕士生导师,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摄影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文化馆协会摄影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评论家协会造型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范围为当代摄影艺术、视觉文化研究、影像发生学及个案研究。策划编辑了多项高水准的专题,主持策划多项摄影活动、学术会议和展览。承担《年度中国摄影艺术发展研究报告》等集体课题,发表多篇学术文章、评论和对话,出版《摄影关键词》(合著)、译著《好照片的愉悦》(合译)等。


在中国当代摄影创作特别是青年摄影创作中,摄影的观念化手法方兴未艾。摄影不是现实的简单映射,而需要通过多样的艺术手法来呈现创作者对现实话题的立场及态度。

讲座伊始,阳老师强调了摄影艺术创作中创新的重要性,指出在艺术领域不断求新求变是维持生命力的关键。她特别提到,摄影艺术创作中最具挑战性的部分就是在保持其本质的同时实现题材和表达方式的创新。阳老师展示了《马语者》《冬雪》等摄影作品案例,解释了如何通过陌生化处理给予摄影作品新的视角和深度。


《摄影艺术创作的陌生化处理》讲座现场


接着,阳老师进一步讨论了专题化摄影的价值,强调了长期深入研究一个特定主题的重要性,如程新皓的《莽:一个族群在边界的迁徙与栖居》。她还探讨了技术革新如无人机摄影对摄影表达与观看方式的影响。


叶文龙《冬雪》,创造了独特的东方美学气质


  最后,阳老师探讨了当代摄影的多元化趋势,其中涵盖了视频摄影、手工摄影书制作、装置艺术与摄影的融合等领域。她通过分析蔡东东的《照片游戏》、何博和许雷的《自拍者:尺笺传影》、杨泳梁的《数字山水》等作品,展示了这些新兴的摄影形式如何丰富了摄影艺术的表现手法和内容。

在互动提问环节,阳老师回答了关于东方美学传统和中国摄影的发展方向等问题,分享了自己的见解。她强调,摄影艺术创作需要对社会生活进行长期观察和研究,才能够产生具有本土特色的作品。阳老师的讲座深入探讨了摄影艺术创作的多样性和多维度,激发了听众对创作新视角的思考,她总结道:“摄影艺术的创新不仅仅是技术或形式上的变化,更是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


由于天气原因,讲座采用了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


小结


本学期的四场“摄影学术系列讲座”,由不同领域的专家从摄影书、摄影人类学、AI成像与摄影的陌生化处理等方向为同学们了解当代摄影提供了切入口,融合了技术、艺术、新媒介及跨学科的视野,给同学带来诸多灵感与启发。未来,摄影系将继续引入专家讲座,关注影像领域热点话题,充实课堂教学,丰富师生的创作思路。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