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教育部关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部署要求,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下的就业工作新路径,3月29日,中国传媒大学举行就业育人大会暨面向人工智能就业创业论坛。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树庭,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副主任方伟出席并致辞。北京市教委高校学生处处长王栋、北京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主任匡校震出席论坛。论坛由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副书记李众主持。
本次论坛以“拥抱变革 育见未来”为主题,旨在搭建一个思想碰撞、交流研讨的平台,汇聚校内外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共同研讨人工智能时代高质量就业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张树庭在致辞中表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事关教育“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近年来,以大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迅速影响包括教育、传媒在内的诸多行业,为重塑教育形态、推动创新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这也对高校如何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提出了新的命题。中国传媒大学将打造高质量就业体系作为学校系统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撑,聚焦人工智能新发展,持续深化供给侧改革,以面向高端、面向国际、面向未来的高质量就业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着力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优秀人才。
方伟表示,中国传媒大学此次论坛非常契合当前的社会关注,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对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高校就业育人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充分说明中国传媒大学敏锐把握时代脉搏,得风气之先。他指出高校就业工作要牢牢把握三个着力点:加强学科建设和课程改革、强化实践教学和产教融合、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和机遇,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务实的作风和更加创新的举措来推动就业育人工作发展。他表示,相信中国传媒大学能够在“强国建设 教育何为”的时代命题下,贡献“中传有为”的优秀答卷。
中国传媒大学学生工作部(处)部(处)长郭婧娜作题为“中国传媒大学高质量就业体系建设实践与思考”的主题分享。面对严峻就业形势和技术变革挑战,中国传媒大学不断完善“双循环”就业工作模式,重点搭建就业育人“1+4+1”行动矩阵,即强化“一把手”工程,构建“市场开拓”“素质提升”“服务护航”及“质量跟踪”就业指导服务四维空间,着力实施“AI赋能”工程。在新场域、新主体、新资源中,加强就业与招生、培养的联动,做好教育教学改革的“传感器”;积极挖掘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中的就业机会,下好人才输送的“先手棋”。
主论坛
新华社总编室社融发办专职副主任周瑜就人工智能的媒体探索实践和未来布局思考进行分享。她表示,智能化建设是主流媒体的必然选择,也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要把握智能发展主动权,成为数字经济舆论“引导者”,勇当自主创新“先行者”,争当跨界合作“排头兵”,积极适应互联网传播时代对新闻人才的需求。
百度集团云智教育行业解决方案总监张鑫介绍了百度集团在大模型背景下的AI人才培养情况。他表示,中国正面临着技能转型与职业变更,以适应工业经济时代的发展需要。大模型技术将驱动教育变革,进一步赋能高校教学创新。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原创新工场AI工程院副总裁,谷歌、爱彼迎中国产品设计负责人吴卓浩分享了智能媒体时代的设计创作与人才培养。他从了解AI的能力、获得AI的力量、领导AI的创造等角度进行分享,提出应创造性地运用AI,让人与AI各展所长、共生共创。
制片人、职业编剧、元宇宙创作者、中国传媒大学校友代表祝上就AIGC创作领域的行业生态和人才思考进行发言。他表示,AI领域的从业者要树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的从业理念,要建⽴对⽣态和造⾎机制的敏感度。希望中传学子进入行业领域后,能够成为精通多种模态的超级创作者、内容边界的探索者、把中国AI理念与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世界创新者。
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王琳作为学生代表,就时代浪潮中学业与就业的关联思考和探索实践进行发言。她表示,人工智能正为青年学子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可能性。只有把人工智能从工具变为伙伴,更多参与到产教研合作的实习实训中,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在下午举办的五个系列论坛上,校外专家学者、校内师生代表进行思想交流与智慧碰撞,共同为促进人工智能时代的高质量就业献计献策。
系列论坛
“国际传播、中国声音:培育国际化人才路径探索”论坛,围绕“AIGC冲击下的国际传播业态变革与人才需求展望”与“人工智能时代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与新方向”两个议题,邀请来自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新闻社、中国日报社等8家央媒央企单位的10余位嘉宾进行分享。来自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班、国际传播白杨班的学生代表讲述了自己的切身体会,就未来职业发展与就业选择同与会嘉宾展开深入的探讨与交流。
“拥抱AI发展机遇、涵养艺术人才生态:推动影视艺术新质生产力发展”论坛,围绕“人工智能,打开艺术创作实践新维度”、“产业升级,涵养新质生产力人才蓄水池”与“人才需求,新质生产力带来就业新机遇”三个议题,邀请英伟达、中关村智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青藤文化等企业专家代表,中国影视界金鸡奖获得者陶经教授、董润年导演,以及AI创作界最早一批创作者祝上、陈坤等校友,从不同维度、不同视阈靶向施策人工智能时代影视艺术行业的人才培养和就业创业问题,努力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文化赋能、产业引领:‘数智’时代跨学科文化传媒人才的就业与培养”论坛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这一时代背景下探讨行业发展前沿与人才需求、跨学科传媒人才的培养与就业。论坛邀请中宣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朝阳区文创实验区、保利文化集团、超星集团等8家单位的嘉宾,共同研讨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变革期如何持续强化合作、共育英才。
“技术沿革、共创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及就业领域变革”论坛,邀请来自新华社技术局、央视网智慧媒体学院、奇安信集团高校合作中心等单位的嘉宾代表,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对信息科技类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以及就业岗位的新变化。现场交流环节,师生代表们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并与现场嘉宾进行了深入交流。
学生是就业的主体,大会特设学生代表论坛,以“做好时代的答卷人:新时代新机遇下中传青年的思考”为主题,着力激发学生内生动力。针对新形势下“如何调整‘择业价值观’”“如何增强‘求职竞争力’”两个议题,学生代表广泛搜集同学们在实习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对当前就业新技术、新领域、新形势进行思索。2016届校友、寰宇共语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孔祥岩到会与同学们交流,在思想碰撞中不断深化思考、明晰方向。
本次论坛由中国传媒大学学生工作部(处)主办,电视学院、99905银河官方网站、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办。本科生院、研究生院、招生处、科学研究处、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处、教育质量评估与督导处、国内交流与合作处(校友工作办公室)、信息化处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各教学培养单位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教师代表、就业联系人、学生代表及校友代表,行业代表、企业嘉宾、兄弟院校同仁,共200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
转载自“中国传媒大学”公众号